藝術品的唯一性是穩定因素
相較于次貸危機對國內藝術市場的影響,今年國內的不確定性因素或許更為直接。
今年春拍正值全國抗震救災的關鍵時期,重大的不可抗拒力必然會對各種商業行為產生不可預測的影響。試想,哪位大買家會在舉國哀悼之日,拿出巨款,奔赴拍賣公司購買藝術品,畢竟藝術品拍賣在某種意義上,還帶有“歌舞升平”的色彩。匡時國際更是首當其沖,成為震后首家開槌的拍賣公司,并且預展時還趕上了建國以來的首個全國哀悼日,面對不太理想的成交結果,尤永認為是“意料之中”。而據一些業內人士評論,如果震后開槌的北京保利、匡時國際等拍賣公司,距大地震的時間再遠些,成交結果可能會更好些。
如此多的不確定因素,在短時間內突然爆發,除了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轉移人們的視線外,更為重要的是會影響到人們對于整個市場的信心。而對于藝術市場、股市等等買進“未來”的投資市場,信心度的缺乏,必然會影響到其對市場未來的期望值。在某種程度上,這對市場的影響更為重要。
不過,這樣的環境或許更容易促使藝術市場走向理性。從今春拍賣市場上,在各種不確定因素的綜合影響下,春拍依然取得了非常理智的成績,代表性的名家力作依然受到買家的追捧,也由此佐證了藝術品的唯一性是不可取代的。以北京保利拍賣公司為例,其春拍當代藝術方面成交額非常穩健并達到3.7億人民幣的成交額,在中國當代藝術領域位居全球第2位。
佳士得追捧日韓當代的商業目的
香港佳士得08年春拍,中國當代藝術成交穩定,并且還屢創高價,曾梵志的《面具系列》更是以7,536萬港幣創下了中國當代藝術拍賣的全球紀錄。但業內人士稱,岳敏君的《轟轟》以5,408萬港幣成交,創下了藝術家個人的最高成交紀錄。但其同場的另一重要作品如《大團結》卻遭遇流標,使得業內人士開始質疑《轟轟》高價成交背后是否有內幕。而今年香港佳士得需著正裝持請柬參加夜場的規定,也飽受非議。一邊是場內數百名西裝革履、怡然自得地品著紅酒的西方參觀者,一邊卻是排起長隊、在嘈雜的環境中焦急等待入場的亞洲藏家。
今年香港佳士得亞洲當代藝術專場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先前一直以中國當代藝術為主導的亞洲當代藝術專場,今年大量引入了日韓當代藝術,并且取得了驚人的成交結果。針對日韓的高價,伍勁認為“這并不是日韓當代藝術的崛起,只是一個苗頭,能不能起來還很難說。因為我們不能以佳士得的一場拍賣來判斷一個地區藝術的興衰。”李蘇橋認為“這是正常的商業行為,短期內迷惑了一些人購買了低價的日韓當代藝術品。但長遠來看,日韓的經濟并不足以支撐其藝術市場達到中國當代藝術市場這樣的高度。”
而一些業內人士分析,日韓當代藝術的高價成交,存在著人為炒作的原因,部分地削弱了中國當代藝術的人氣和買氣。但眾所周知,日本由于長期經濟低迷,影響了日本藏家收藏本國當代藝術的信心,因而在日本并沒有長期收藏本國當代藝術的藏家。而在香港佳士得的亞洲當代藝術專場,很多在日韓本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從20萬起拍,卻能以400萬的高價成交,有很大的人為炒作的嫌疑。這些日韓當代藝術的成交價格指標性已經不強,但從各方面對藏家可能形成的誤導打壓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進而使得國際拍賣公司的指標性作用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