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陽雜編》記述的香玉毫無疑問就是琥珀,而且是琥珀中的香珀。這里我就簡單介紹一下研究結論:香玉是玉,但不是真玉。明李時珍撰《本草綱目》說香玉是“俗文從玉,以其類玉也”。章鴻釗1921年在《石雅》中也說香玉“其非今之所謂玉者審矣”。我在10年前的“玉石文化的分類系統”論文中就已經指出:玉或玉石的廣義就是“石之美者”,即自然界一切美麗的石頭都可叫做玉,并可用玉部文字特別表述,如煤精叫做煤玉、珍珠叫做珠玉等。而琥珀作為有機寶石自然也可以叫做玉,即香玉!香玉即使磨成粉末也有香,因為其香味是琥珀這種有機寶石所固有的。此外,《杜陽雜編》還記述了香玉易碎的脆性特點、十分稀有和超大的塊度以及特別高昂的價格等,這些都與大塊琥珀的特性十分吻合。
由此可以推斷,香玉的物質組成不可能是別的玉石礦物,因為玉石礦物即類玉之石,其基本的結構特點必須致密,因此無論是蛇紋巖玉石還是大理石玉石,只要其表面沒有蝕變作用發生,只要沒有可以深達肌理的裂隙發育,芳香族大分子有機物應該是滲透不進致密玉石的深層結構的,即使沿著微裂隙偶有滲入,也是斷然無法長久保存的。那種認為蛇紋巖玉石中的蛇紋石礦物晶格具卷曲結構,因此,可以容納芳香族大分子有機物的觀點是沒有理論根據的,這是因為蛇紋石的晶胞或者超晶胞其軸長只有4~10個埃,其晶格中的卷曲結構就更小了,而一般的芳香族大分子通常不小于10個埃。
記者:金香玉的魅力在于其雖為石頭,卻能散發出香氣,您又如何評價金香玉的香氣檢測結果?
王春云:至于已經檢測出來的蛇紋巖玉石或者是國內“金香玉”界有爭議的大理石玉石的香氣從何而來這個問題,我認為,這種香氣的產生只有以下可能:香氣要么通過裂隙發育導致擴大的礦物孔隙度進入,要么通過表面蝕變導致擴大的礦物孔隙度進入,因此這種香味不僅不可能持久,產生過程還可以通過人工方法來復制,很容易偽造。
香玉“香”從自身來
記者:既然香玉就是琥珀,那是不是所有琥珀都是香玉呢?
王春云:差不多。事實上所有的琥珀都有香氣,因為所有的琥珀都是由松柏科植物近似松香的樹脂經過漫長的地質作用而形成的樹脂化石,都含有芳香性質的琥珀酸和琥珀樹脂,在加熱到150度即軟化,250度~300度時熔融,都能散發出芳香的松香氣味。但其中的香珀作為高檔品種香氣最好、最濃烈,在古代也最出名。其他低檔品種在今天還被用來提取香料,如東晉葛洪著《西京雜記》記載趙飛燕用琥珀枕頭來攝取芳香等。
記者:金香玉在藝術品市場上可謂命運多舛:上世紀90年代初在中國露面后,價格曾一度是黃金的4倍。但是在2007年~2008年之交,金香玉在番禺全國奇石古玩花卉暨文化藝術品展銷會上出現時卻無人問津。這說明人們在懷疑金香玉的學術認識和收藏價值。您認為金香玉到底有沒有投資收藏價值?
王春云:我個人覺得金香玉值得收藏,因為這種收藏不僅可以讓人體味一下人類探索自然的滄桑感和深重感,還可以思考一下有一定學術內涵的科學研究究竟有什么價值和意義——要知道,原來收藏一千克“金香玉”是要花數十萬元鈔票的。目前,所謂的金香玉在陜西、云南仍有供應,市價約50元/千克,據說有“牛奶味”。
記者:您對自己關于香玉的學術研究有何感想?
王春云:坦率地說,本研究的靈感來自“博雅”前兩期關于蜜蠟和琥珀問題的報道,法國東方學家讓-布呂埃勒·安東博士和中山大學丘志力先生的爭論相當精彩,也引發了我對“金香玉”問題的思考。
我覺得:我們對歷史珠寶的研究不應忘記歷史,但在追溯歷史時我卻真正體會到了人類探索自然時的艱辛:人類在300萬年前在地球上出現后,到公元前600年才認識到月亮不發光,到2004年才認識到夜明珠實際不發光,而到了今天才知道香玉原來只是有機寶石——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