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寶精品導購互動平臺 投稿
火中完成的“即興藝術品”
事實上,料器在收藏界并非新面孔。早期中國料器多為彩球和碗、瓶、尊、盞等生活用品。清末后期,山東博山料器藝人、北京鼻煙壺畫匠,開始在料器鼻煙壺內畫圖案,大受好評。因此,清末民初料器鼻煙壺風行一時,并流入海外,不少歐美藝術品收藏家都有集藏中國料器鼻煙壺。
而談起“琉璃”,很多人或許就更不陌生。“琉璃工坊”等臺灣琉璃工藝品品牌近年在大陸的大行其道,讓不少人對琉璃有了直接的觀感。但是劉星表示,與當代的臺灣琉璃藝術品不同,傳統的料器無論在制法上還是材料上,都有很多不同之處。
據介紹,目前的許多琉璃制品實際是鑄模澆鑄而來,因此無論怎樣說是“限量版”,都仍然具有可復制性。但傳統的料器是將硅酸鹽及其他金屬氧化物等原料,經過高溫熔化,拔成各種規格的料棍,藝人用各色料棍在燈火上燒烤,待軟化后迅速捏塑,充分發揮琉璃材質的光澤、多彩、柔媚、神秘的特性。和琉璃比較,料器沒有底胎,制作全靠人的經驗和手藝,在噴燈的火焰中即興加工,也被稱為“火中的雕塑”。而純手工的制作工藝也使其作出的作品,具有獨一性,更加造就了它的珍貴。
從材料上來說,不少臺灣琉璃的配方融入了許多現代元素,不少作者也承認用的實際是“歐洲玻璃”。但是料器采用的仍舊是中國傳統配方的玻璃,熔點較低,化學成分也有所不同。
從觀感上來說,臺灣琉璃制品仍以透明或半透明為主,但料器作品既有透明制品,也有強調“混濁”的不透明制品。高手用料器仿制玉器往往能夠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