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歐泊鉆石花形戒指
粉紅歐泊耳墜
貴歐泊雖美但命運多舛
盡管中西方對歐泊的認識不同,但并不妨礙歐泊時時散發出誘人的魅力。因此,歐泊不僅在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有著悠久的欣賞和利用歷史,如山東曲阜西夏侯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里就出土了歐泊飾品,而且西方人也有愛慕和珍藏歐泊飾品的悠久傳統。
在山東曲阜西夏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用嫩綠色歐泊制成的手鐲,還有乳白色歐泊制作的骨節狀管飾。這些考古器物出土時,歐泊手鐲位于死者右手腕的位置,歐泊管飾則在頸部右方,說明這里的歐泊管飾其實是一種殉葬的頸飾或項鏈。
歐泊飾品在西方至少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了。早在羅馬帝國時代,歐泊的價值就已極高。眾所周知,公元之初的古羅馬學者普林尼(Pliny)把歐泊石描述為“紅寶石的火焰色、紫水晶的亮紫色及綠寶石的海綠色,這些不同的色彩不可思議地聯合在一起發光”。普林尼還記載:羅馬帝國元老院的元老諾尼有一塊非常漂亮的歐泊,他非常喜愛,即便當時的統治者安東尼脅迫他獻出來,否則就將他流放。可他視寶如命,寧可選擇苦難的流放,也不肯把歐泊交出。古羅馬人稱歐泊石為“丘比特之子”(Cupid Paederos),認為歐泊是希望和純潔的象征,可預防佩戴它的主人得病。古希臘人認為擁有了歐泊就擁有了預見未來和預見靈光的力量。另外,阿拉伯人堅信歐泊石是從閃閃發光的宇宙蒼穹中掉下來的,歐泊就是因此而獲得神奇的色彩的。
歐泊雖在西方得到了廣泛認可,但命運多舛。十九世紀時,歐泊的厄運來臨了,緣由是沃爾特·斯科特的那部名叫《蓋也斯頓(Geierstein)的安妮》的小說。這本書中的女主人公擁有一塊能反映她種種情緒的歐泊石——她憤怒,歐泊石就閃爍著火紅色;她死后,歐泊石立即“燃燒成蒼白的灰色”。結果,有些人開始相信歐泊會帶來不吉利,因此不再把它奉為至寶。值得慶幸的是:當時有很多知名人士,如維多利亞女王等,是十足的歐泊迷,這些人把歐泊石作為高雅的禮物相互贈送,才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歐泊市場。
每每看到價格日益暴漲、可望而不可即的和田籽料時,我就想:曹雪芹先生當年寫文學名篇《紅樓夢》時,如果能像沃爾特·斯科特那樣“當代一把”,在“通靈寶玉”上做點手腳,打破中華民族對玉文化的崇拜,說不準今天的籽料市場就不會這么火,愛玉者活得也就不這么累,君子就可以“錦衣而懷玉”而不用“褐衣而懷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