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知道翡翠有賭石一說,并且翡翠的原石交易一直以賭石為主;而和田玉則因為絕大多數情況下“表里如一”,少有賭石。那么,和田玉是不是真的就不用“賭”了呢?
少并不等于完全沒有。最近央視科教頻道就做了一期節目,說的就是一個叫王世年的安徽人,連抵押房子帶向朋友借款,籌款160萬買到手100多公斤的一塊和田玉原石。既然要賭,就得開料——第一刀下去,只見石頭;第二刀再切,絕大部分還是石頭,僅見一星很差的玉質;一咬牙再切,這下可好,切出了雪白的羊脂玉,并且重達90.6公斤,據測算目前價值已超2億元。這大約應該算是和田玉最著名的一次賭石了。
看了幾篇類似的報道,也多次現場見過玉友們開料,加上之前自己的幾次切料結果,似乎對和田玉的賭石有了一定的理解:雖然和田玉多數情況下毋需“賭”,但遇到大料,尤其是料僵皮厚的情況時,恐怕“賭”就是唯一途徑了。至于開料,其實本身就有賭的成分在里面。因為一刀下去,要是切開后里面滿是綹裂或者僵、棉,這料子也就基本廢了;而一旦僵皮里面隱藏著極好的“肉”,則像王世年的際遇一樣,可能因此立地暴富。在這一點上,和田玉與翡翠的賭石確頗有相似之處。
對一般的料子而言,即便有一定賭性,賭贏的可能性也不大。因為好料子早已被吸進了“玉石黑洞”,現在市面上雖然并不缺乏和田玉,但卻缺乏真正的好料。換句話說,現在流通的料子品質很一般甚至偏垃圾者偏多,一旦動刀往往原形畢露,賭輸的可能性相當大。我之前就切垮過好幾塊料子(切開好于預期叫“漲”,低于預期稱“垮”),原以為可以出手鐲的,但切開一看滿是僵、綹,最后不得已只能做平安扣;一塊公斤級的白玉山料,滿心歡喜地拿去加工,只要出兩只手鐲就可穩賺不賠,誰料想打開一看滿是內綹,鐲子、牌子之類的“念想”通通作廢,最終也只能以平安扣收場。至此以后,送料加工的積極性明顯受挫。
但最近卻又不得不拿一塊料子去切:一塊N年前買進的重達21.3公斤的青花籽料,當初買進時的價格是4800加200元運費,整“半萬”。幾經輾轉后卻發現它居然已無安身之所,于是把它“請”到古玩城,想找相熟的店家轉讓出去,“基礎價”5000就OK,若成交價高于基礎價,則“溢價”部分歸所托店家所有,皆大歡喜。
料子是去年深圳文博會前幾天搬過去,如今今年的文博會也早已閉幕,詢問之下得到的答復是令人氣餒的“沒人要”。究其原因,都認為里面可能裂比較多,因為料子的一面明顯起層,外皮的裂也不少,一旦“表里如一”,里面的玉質也起層明顯+綹裂眾多,這塊料必虧無疑。
難道再把它運回家?搬來搬去麻煩不說,繼續拿著也同樣是個無人問津,于是動了開料的念頭。因為加工廠路途較遠,于是委托一位既近且熟的玉友送切。沒想到遭到他的堅決反對,理由與無人問津完全一樣:這樣的東西,切開玉質不好的可能性極大,本錢收不回來不說,再搭進去一筆加工費,何必無謂地擴大虧損?
在我的堅持下,石頭運到加工廠。加工廠老板和玉友的觀點一致,認為還不如把原石賣給喜歡青花的收藏者,人家拿去做原石擺件,不用加工,咱也規避了開料的風險,各得其所。但應約前來看料的人都出不上價,一千兩千甚至幾百的都有,于我大有金子買來廢鐵賣的挫折感。一咬牙一跺腳:切!
一刀下去,卻見外皮的起層、綹裂紛紛“打住”,而且玉質油潤;再切一刀,依然如此,甚至連外觀的黑不溜秋也“增白”了不少。一位仍在現場的看料人動心了:就5000,給我吧!玉友打電話征求我的意見,得到兩個字的答復:晚了!
過了兩天,玉友打電話告訴我,這塊料出的手鐲非常油潤,品相不錯。加工手鐲后的十多公斤邊角料也能創造一定利潤,不僅回本,應該還有得賺。
在賭輸了幾次之后,總算賭贏了一回。而更大的收獲還不在玉石本身,在于對玉石玉質的認識上。回想以前賭輸的石頭,再看看這次賭石成功,這里面隱藏的東西恐遠非一個“賭石”可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