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際消費中,客戶購買的黃金飾品尚需要支付“加工費”。在老鳳祥看來,這是金店“品牌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又一體現(xiàn)。
以購買一件50克的老鳳祥黃金飾品為例:在2月17日當天,消費者除卻支付325元/克的基礎金價外;需要額外買單的包括5%的消費稅,以及每克77元的“品牌價值”和每克82元(工費,可打8折)的“文化價值”。
粗略估算,后兩者總和,相當于基礎金價的50%。
相比黃金飾品,金條的做工相對單一。不過消費者在上海許多金店購買金條,仍要為“文化”買單:
2月17日的中國黃金與建設銀行的柜臺報價為:投資金條每克金價325元(實物金繳納每克10元交易費,賬戶金無需繳納)。而上海眾多金店的金條報價則是每克366元。
對此,老鳳祥認為,金條經過設計以后,具備了欣賞和收藏價值,因此不能單純認為金條就是投資品。
“傳統(tǒng)觀念認為金條是投資品,但金店銷售的生肖金條、年份金條等是具有附加值的,購買金條不能等同于黃金投資”,許文軍說。
但記者在上海南京東路多家金店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穿梭在柜臺前的店員正努力說服客戶:“金條是抵抗通貨膨脹的投資品,以后可以由金店負責回購”。
在金店外,當記者告訴消費者當天國際金價是325元/克時,他們均表示意外:“買金條初衷就是投資,對金店隱瞞真實金價,高價售金的做法難以認同”。
記者了解到,金銀與珠寶同屬一個行業(yè),但經營特點卻有很大的不同。受到金價波動愈發(fā)劇烈的影響,金店在購買黃金原料時,實際上承擔了一定風險。
老鳳祥2011年財報顯示,該公司年營業(yè)總收入為210億元,凈利潤6.8億元。受市場波動影響,其當年就產生4100萬元交易性金融資產虧損。(據Wind數(shù)據)
“近年金價波動幅度較大,金店在原料采購環(huán)節(jié)的風險也同期增加”,業(yè)內人士表示。
事實上,在飾品珠寶行業(yè)中,金銀產品的利潤始終處于低位。《中國經濟周刊》刊文指,鉆石飾品僅在裸鉆銷售一項中的利潤,就高達300%至400%。一顆10萬元的裸鉆,實際成本僅為3萬元左右。知情人士向人民網透露,相較之下,翡翠、玉石、瑪瑙、珍珠等飾品的利潤更為驚人。
受到以上兩個因素影響,上海金店采取了由行業(yè)協(xié)會牽頭,“抱團定價”的方式,希望以此抵御金價波動風險,提升利潤。但分析人士認為,金店的做法亦面臨挑戰(zhàn):
一方面,黃金消費及投資的渠道日趨多樣,不少銀行在在銷售賬戶黃金、投資金條之外,進軍黃金飾品領域;而銀行掌握了天然的高端客戶渠道,金店的傳統(tǒng)優(yōu)勢正逐漸喪失。
另一方面,年輕黃金消費者懂得利用互聯(lián)網查詢實時金價。金店高價售金的做法,意味著他們正失去新一代客戶。“只要去金店逛逛,就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的客戶集中在中老年人。”
面對新的消費環(huán)境以及銀行的強勁挑戰(zhàn),金店在近兩年來也積極謀求轉型:
王恩生告訴記者:黃金飾品產業(yè)未來的目標是“以件論價”,而不是“以克論價”。這意味著消費者購買黃金,不再是投資行為,而是奢侈品消費和收藏行為。“如果是以克論價,那么老鳳祥的設計師、技工專家和100多年的品牌價值怎么體現(xiàn)?我們現(xiàn)在是有奢侈品,沒有奢侈品牌。”
王恩生的觀點,得到了上海黃金飾品行業(yè)協(xié)會的支持。
不過老鳳祥的競爭者們,正采取炯然不同的方法應對轉型:不少港資金店已經跟隨鉆石業(yè)啟動B2C戰(zhàn)略,其網店銷售的金條與黃金飾品價格組成更透明;而一些外地金店也試驗性開展“黃金儲蓄”業(yè)務,消費者購買投資金條,并保存在指定銀行,將定期獲得利息。
而相比這些實際創(chuàng)新,老鳳祥及上海金店的“卡地亞”之路,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