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周三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表示若經濟持續改善,央行今年就可能縮減購債計劃,導致國際金價一路暴跌。6月26日,金價再度失守,跌至1220美元/盎司,跌幅逾4%。從4月初1620美元/盎司附近至6月底1220美元/盎司下方,今年第二季度黃金價格已累計跌幅高達25%,創下了1920年以來最大單季跌幅。
市場熱點
搶金潮“退燒” 中國大媽被套太深?
“4月份金價暴跌那段時間,柜臺里的貨都被搶空了,還有很多人排幾十米長隊付款下訂,跟那時相比,現在顧客多數是前來詢價對比,總體成交量大幅下滑。”記者從深圳部分商場金店獲悉,盡管商家打出優惠折扣,依然極少顧客出手,多數人持觀望立場,與4月中下旬瘋狂搶購的情景相差甚遠。
金價輪番走跌,似乎徹底冷卻了中國大媽對黃金的購買熱情,并沒有像此前那樣盲目抄底,或許每次抄底抄在“半山腰”上讓他們出手更為謹慎。據金店工作人員透露,除了少數年輕消費者有裝飾佩戴的購金需求,現在已很少見到大媽的身影。
市場黯淡,金價暴跌,隨即“中國大媽被套牢”的新聞鋪天蓋地,消息稱大媽不再出手是因為多數人被套太深,最慘者被套深度高達28%以上。按6月28日的價格計算,周大福投資金條回購價每克235元,而當天金條報價每克315元,也就是說購買時已經有80元的工費差價,而在此前金價從未低于235元的價格,所以之前買入的消費者要作為投資根本不可能獲利。
聯合市場現狀,大部分消費者購買金飾居多,更談不適合作為投資。因此,對于中國大媽“被套”之說,眾多業內外人士均予以否認的觀點。
業內觀點
長線投資 短期漲跌影響不大
有黃金分析師表示,中國大媽屬于散戶消費人群,個體購買的量并不大,前期搶購的數百噸黃金使剛性需求趨于飽和,且大多數消費者購買金飾居多,實用功能遠大于投資功能,至少一年以上長期持有,多數人打算傳給兒女,放在家中收藏,這種非短期投資,實際上不存在“被套”之說。
對于投資者而言,黃金飾品并不適合“投資”。高昂的加工費,使其購買價格遠高于現貨金價,就4月中旬來說,當時國際金價徘徊在每克270元左右,而市面上金飾報價基本在每克370元附近,高出近百元。加上金飾回購變現難、渠道少,還需加收5-20元的舊料回收手續費,從投資角度來看,無論大媽如何抄底,都極難獲利,不存在套現空間,因此金價短期漲幅對投資資金影響并不大。
相比之下,投資金條更保值,其緊貼國際黃金實時報價,加工費低,具有較大的盈利空間。但不少投資者考慮將手中的實物黃金套現時,卻遭遇回購難的問題,回購渠道不暢,手續存在諸多限制,再度打擊了持金者的投資信心。
現實狀況
易買難賣 回購渠道受限多
據了解,市面大多數銀行只回購自家發行或代理銷售的黃金產品,回購價格在當日黃金基準價格基礎上浮動3-20元不等,其他實物金條一律不辦理回購業務。而自家黃金產品也非全部予以回購,部分產品并無開通回購業務。銀行回購點均分設在固定區域,并非所有分行點都能辦理回購業務,這跟黃金企業略有相同。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黃金企業除了回購自家銷售的金條,對其他品牌的金條也能提供回購業務,但要收取較高的折舊費,在上海金交所實時的原料金價格報價基礎上,每克減去10-20元不等,各家回購的價格標準不一。有些只接收以舊換新,需扣除10%-20%損耗,新品須高于原重,還需收取30元/克手續費,要求諸多,也不劃算。
還有一種黃金回購渠道是典當行,基準金價報價上每克減去20-30元,而且根據成色不同,報價差別非常大,具有較寬的議價空間,這種方式風險較大,容易被“坑”,得不償失。
隨著實物黃金越來越普及,也有一些黃金珠寶企業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回購體系。“中國黃金投資理財第一家”瑞金國際的回購渠道則非常通暢,其緊貼上交所基準金價報價,投資金條每克僅減一元,為消費者保留極大的升值空間。所有瑞金國際出品的黃金投資理財產品,均刻有品牌LOGO及防偽編碼,便于鑒別真偽及成色重量,減少產品回收的難度及時間,瑞金回購網點遍布全國各個省市地區,方便快捷地滿足消費者回購兌現的需求,大大促進黃金流通性,利用行業解決黃金回購難的問題。
專家提醒,購買黃金投資類產品之前需問清回購渠道是否通暢,包括回購政策、價格等等,但實物黃金只適宜長期投資,短期漲跌對資產保值作用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