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昌久律師事務所律師呂峰說,并不是所有的“傍名牌”都構成侵權,很多企業都是在法律的“灰色區域”做技巧性處理,并不一定符合侵權的要素。“侵權是試圖替代,而‘傍’只是裝作像,本質上并不是要取代原有的某個知名品牌。被‘傍’的企業要打官司,還未必告得贏。”相關人士透露說,由于大商場涉及知識產權侵權的風險成本低廉,“傍名牌”在一些大商場得以滋生。
低級的“傍名牌”不僅觸碰了法律的界限,更是對其他品牌造成了傷害。著名品牌營銷專家葉茂中說,品牌就是進入消費者心智通路的PASSPORT(通行證)。所謂的知名品牌,往往是將其品牌名稱以及LOGO等,成功地完成了品牌符號化。一個簡單的符號就可以幫助消費者快速地聯想到品牌內涵,并產生購買的意愿。而低級地效仿名牌就是借別人的地盤,做自己的買賣,竊用了別人的PASSPORT。
低級的效仿已經在無形中提高了品牌維護的成本。但話說回來,鉆法律空子的品牌一般都做不大。北大縱橫管理咨詢公司高級合伙人閔昱認為,低端的“傍名牌”往往針對的是較低端的消費者,并伴隨低價戰略,并不會產生多大的效益。
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傍名牌”出現了很多衍生現象,一些產品不再明顯效仿某一具體品牌,而是在產地、成分等方面打“名牌概念”。比如香水、葡萄酒就強調是法國進口,服裝就冠以韓國字樣,等等。專家稱,這是在品類和概念上“傍名牌”。目前有些產品號稱“全部進口”,但其實只有樣品或部分零部件是進口貨;也有產品是歐美市場中的低端產品,被搬進國內后炒作為高端產品和所謂的名牌。全國工商聯櫥柜專業委員會執行會長姚良松透露,許多所謂的國外“著名櫥柜品牌”有兩種手法:或是花數千美元委托專業注冊公司,在外國注冊一個空殼公司,但其所有生產銷售都在國內完成;或是連注冊的國外商標也沒有,只是在國內建個廠,引進一些設備,按國外某個標準生產,就宣稱是“原裝進口”,以高價出售。
呂峰告訴記者,如果是刻意在產品介紹中冠以不符合事實的信息,就會涉嫌欺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