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送風爽。被譽為“文人雅集”的2008華人收藏家大會10月8日在黃浦江畔的國際會議中心拉開帷幕。來自海內(nèi)外的有聲望、有影響的收藏家、藝術家及藝術機構負責人700余人共襄盛會。
本屆大會的主題詞是“收藏感知文明,怡養(yǎng)情致”,其舉辦的目的旨在搭建一個服務國際、服務民間收藏的平臺。大會開幕后的主題論壇上,美國收藏家馮英祥、畫家丁紹光,澳大利亞收藏家翁真如,新加坡收藏家楊應群,日本畫家傅益瑤(傅抱石之女),香港大學者饒宗頤、收藏家張宗憲;內(nèi)地收藏家王世襄、馬未都、楊休,書畫家陳佩秋、學者余秋雨等近30名海內(nèi)外知名學者、收藏家、鑒賞家被邀請發(fā)表演講,分別就收藏涉及的文化和專業(yè)問題進行了闡釋和探討。
與會者認為,收藏行為具有兩重性:一方面,人們珍藏的一件件藝術品,是歷代民眾文化智慧和藝術涵養(yǎng)的結晶;另一方面,收藏行為對個人又具有認知性和審美性,通過人與物之間的無言交流,使自我修養(yǎng)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完善,從而達到既回報社會又修身養(yǎng)性的作用。這正是收藏文化的獨特魅力所在。
與會者指出,近年來收藏大潮一浪高過一浪,但對收藏本身和收藏文化的研究則很不夠。著名學者余秋雨表示,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藝術品在全球藝術品市場所占份額很小,主要緣于西方社會對中華文明了解不夠;只有當西方社會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愿意成為其擁有者時,中華文化才能回歸其真正的世界地位。因此,傳播中華文化既是每個中國人所肩負的責任,也是華人收藏大會對社會所作的一點貢獻。
收藏目的在于“分享”
收藏到底是什么?收藏的目的又是什么?人們在收藏過程中又獲得了哪些財富?這一系列問題正需要收藏大家來解答。在央視《百家講壇》上風靡一時的知名收藏家馬未都,一開口就說,收藏的目的不是聚財,而是教育。他表示,收藏從少數(shù)人的文化演變成多數(shù)人的文化,從投資收藏轉為文化消費,要緊扣“感知文明,怡養(yǎng)情致”的主題。
與他持相同觀點的臺灣收藏大家洪三雄也表示,投資圖的是所謂的利,而收藏文物要有品味,講究怡情逸致。洪三雄進一步表示,收藏的一大境界不是據(jù)為己有,而在于“分享”。
著名學者余秋雨認為,以資產(chǎn)流通或者價值定位的方式看待文物收藏,雖說不是目的所在,但可以表達現(xiàn)代社會對古代文化的青睞。在他看來,“標價”不代表文物的生命價值,但卻能成為現(xiàn)代對古代文化信號所發(fā)放的“通行證”。
對此,新加坡知名收藏家杜南發(fā)認同這一觀點。他認為,收藏的價值之一就是其市場流通價值,因為延伸收藏的價值鏈,能為收藏創(chuàng)造新的生命。
相對來說,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總經(jīng)理王雁南對“收藏”的解讀比較中肯。她認為,不管是欣賞也好,投資也罷,在一定層面上還是一個比較私人的行為,一般都是自己欣賞把玩,最多叫幾個朋友一起切磋交流;但是如果超越了這個層面,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老一代收藏家那種收藏行為,把藏品從散到聚,聚到一定規(guī)模了以后就會捐給某個博物館,或某個收藏機構,目的是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它,就能達到其教育大眾的作用。
當然,馬未都的“收藏的目的是為了給千年的文明以一個坐標”這句話,最能引起在場所有人的共鳴。確實,收藏的最大財富就是讓文明有一個再造的生命。
收藏能頓悟人生價值
對收藏者而言,經(jīng)濟條件和把握機遇極為重要,這也是此次大會所討論的一個重點。
著名鑒賞家黃君實認為,一個成熟的收藏家應該具備什么要素或者條件呢?當然,第一要有錢。但最重要的仍是喜歡,不喜歡就無法體會它的韻致。第二就是要有眼力以及把握機會的能力。
著名收藏家鄧仕勛在談到收藏時曾這樣表示,每當工作或者生活上有煩惱時,與畫進行“神交”,能把我?guī)霑嫺哐诺氖澜纭?/p>
被譽為“京城第一大玩家”的王世襄,絕對可以稱為大家中的大家。年屆九十的他,談起收藏來興致十足,不過他卻又非常謙虛,說自己沒有收藏什么精品,只是在坊間地攤尋覓一些小玩意。
但是,王世襄對如何開展收藏總結了四個步驟:一、憑直覺。二、見實物,把真實的東西拿在手里把玩、體會,獲得感性體驗。三、搞清楚實物是怎么造出來的,看清楚其機理和內(nèi)部構造。四、研讀相關文獻。通過收藏來頓悟人生的價值,也就是在觀察和賞析時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體驗,使之上升成為知識,有助于文化研究與發(fā)展。
另外從主辦方了解到,“華人收藏家大會”設想每兩年舉辦一次,常務機構設在上海。第二屆大會將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同步召開。以后的大會將參照世界其他華人大會的方式,擬在華人收藏家比較集中的城市,如香港、澳門、臺北、紐約等城市輪流舉辦。
民間收藏有五大變化
作為“上海2008華人收藏家大會”外圍活動———“2008海派民間收藏展”,也與大會同步舉行。
在“海派民間收藏展”的展覽現(xiàn)場,集藏愛好者可以看到,這個由25家民間博物館藏品組成的展覽,不僅有元代的牡丹鳳凰鏡、宋代的七弦風雷古琴、清代的三面十手觀音等,還有不少價值千萬元的珍品。位于展廳中間的全真金大龍男蟒戲服,一眼望過去通體金黃,近看則有銀龍戲水圖案。據(jù)介紹,這一戲服由著名京劇戲服收藏家包畹蓉花費數(shù)十萬元、歷經(jīng)3年制作完成,如今已成京劇戲服中的絕品。
另外,由微雕大師周長興與其女周麗菊合作創(chuàng)作的《紅樓多寶閣》微雕,將賈寶玉屋中365件文房四寶、琴棋書畫、刀劍銀飾等以三比一的尺寸微縮。周麗菊介紹說,擱板上每件器物,包括不到1厘米長的畫卷、書本,都可以打開。
此外,展會上還有不少獲得國際工藝品金獎的藝術品,如由中國兩代工藝品大師張同祿和金世權合作完成的景泰藍瓜瓣形吉祥瓶,其采用手工精制,將中國的傳統(tǒng)景泰藍文化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上海素有中國民間收藏“半壁江山”之稱,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各類民間博物館就辦得如火如荼。說起如今的民間收藏,上海市收藏協(xié)會會長吳少華歸納出了五大變化:“一是收藏主體發(fā)生變化。從前以工薪階層為主,如今更為多元化,這次參展的藏家中企業(yè)家就占了30%。二是藏品的變化。說起民間博物館,大家會想到筷子、鑰匙等生活器物,但是現(xiàn)在更多的是以藝術品為主。三是目的改變,從前是偏重投資理財,但現(xiàn)在更追求自娛自樂、陶冶性情。四是來源變化,過去的藏品主要鎖定國內(nèi),現(xiàn)在很大一部分來自海外回流。五是當代大師作品受追捧。本次展覽中就有張國祿、金世權等工藝大師的作品。”
當然,民間收藏品也為國家博物館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據(jù)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介紹,上博具有等級藏品12余萬件、參考品80多萬件,這些收藏品的九成以上是1949年以后從民間征集的,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是海內(nèi)外收藏家及其后裔所捐贈的。上海博物館從中深切感悟到海內(nèi)外收藏家對中國文物和祖國的眷愛之心,更感悟著傳承中國文化與弘揚民族精神的職責。
淘幣者泉緣難忘
為紀念中國人民銀行印制發(fā)行第一套人民幣60周年和上海市錢幣學會成立25周年,以及繁榮中國錢幣收藏品市場,助推錢幣收藏界的交流和互動,由上海錢幣學會主辦的首屆上海中國錢幣博覽會,日前在上海光大會展中心隆重開幕。
本屆博覽會云集了全國各地各大市場的著名古泉藏家和商戶,以及港澳臺地區(qū)和國際的錢幣經(jīng)銷商。博覽會得到了中國錢幣學會、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和上海博物館及香港、臺灣等地著名錢幣收藏家的大力支持,一批文物典藏工藝精湛的錢幣珍品和絕頂力作首次登臺亮相。
據(jù)介紹,國內(nèi)著名的造幣企業(yè)上海印鈔有限公司和上海造幣有限公司的聯(lián)袂參展,首次在現(xiàn)場展示了珍稀原版錢幣、人民幣制造的工藝和防偽技術等,使與會者對人民幣的發(fā)行史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展會上,上海印鈔有限公司展出了“第一套人民幣五萬元面值20連張”,這是在國內(nèi)首次展示的錢幣珍品。此券由上海印鈔廠印制,工藝為膠印二色,雙面凹印二色,1953年10月發(fā)行,1955年4月1日停止流通,是人民幣中最大面額票券之一。
展會現(xiàn)場,前來觀展和淘幣的各界錢幣愛好者匯集在各個展臺周圍,人潮如織、人聲鼎沸的場景蔚為壯觀,是一場真正的錢幣藏家大會師、精品薈萃大交流的盛會。不少人感嘆道:滬上泉緣難忘。
鏈接
中國藝術品收藏與鑒賞高峰論壇將在杭州舉辦
“永恒的價值———首屆杭州中國藝術品收藏與鑒賞高峰論壇”系列活動將于11月6日在杭啟動。
據(jù)悉,該系列活動分為藝術品收藏與鑒賞高峰論壇大會、中國浙江歷代書畫名家精品展、大型藝術品為民品鑒活動以及中國古琴鑒賞音樂會四大部分。其中,藝術品收藏與鑒賞高峰論壇大會將邀請全國文博系統(tǒng)及中國藝術品鑒定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全國著名收藏家、投資者、拍賣行負責人以及書畫藝術家等參加,對十幾年來中國藝術品業(yè)做一次回顧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