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飽經風霜,展翅翱翔于飾品海洋
翻開“新光·創世紀”12周年大型紀念畫冊,周曉光30年的創業歷程一目了然。
已經事業有成的周曉光并不忌諱談起自己記憶中那些灰澀的歲月:蜿蜒崎嶇的山路,悠遠偏僻的小山村,斑駁的泥墻和青瓦,表情黯然的人們終日揮汗勞作,清瘦的父母看著膝下的6個女兒,眼中布滿了憂慮,南瓜紅薯湊成的晚飯,填不飽那些嗷嗷待哺的小嘴,一雙雙渴求營養的眼睛讓人心酸。
1978年,年僅16歲的周曉光帶著母親給她的幾十元錢走出諸暨的大山,背著從義烏廿三里小商品市場批發來的數十公斤繡花針和繡花樣等貨物,開始了長達7年的流動小販生涯。那時候,賺錢養家,讓家里人過上好日子是讓年輕的周曉光堅持下去的唯一理由。在那段艱苦的創業歲月里,她經常是白天擺地攤做生意,晚上坐車趕路,趁趕路獲得片刻休息。就這樣周曉光拿著一本中國地圖,沿著公路、鐵路往前走,7年之間,竟跑遍了大半個中國。
“一個人在外地拼搏,舍不得花錢買東西吃。中午擺攤餓了,就買幾個便宜的爛蘋果,把壞了的部分挖掉,當作午飯吃。而最苦的是卻是精神上的孤獨,那時候經常一個人晚上躲在被窩里偷偷地流淚。”周曉光回憶說,正是那段艱苦的歲月激發了她骨子里的勤勞、堅強和百折不撓。
7年闖世界的結果,周曉光賺了2萬元。這2萬元成了她創業史上的“第一桶金”。隨后,她和丈夫拿出15,000元積蓄,在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里買下了一個攤位經營飾品,從此以后周曉光和飾品結緣。
隨著生意越做越大,一個叫“事業”的名詞在周曉光心里萌芽并越來越強大。上世紀90年代初期,香港的“店鋪式經營”給了她靈感。“有了店鋪,生意會越做越大,經營的商品也會越來越多。”周曉光敏銳地捕捉到了商機。事實上,周曉光在義烏首創的飾品店不僅為她贏得了財富,更重要的是,它將周曉光和“市場”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如果說1995年以前周曉光還是僅僅為了賺錢改善家人生活的“小老板”,那么此后的周曉光則真正開始自己事業,并逐步成為引領一個行業發展的企業家,以周曉光和她的丈夫虞云新的名字各取一字命名的“新光”飾品有限公司在義烏青口工業園區落戶了。在經歷了諸多的歷練后,周曉光終于破繭化蝶,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就要翩躚于美麗飾品的海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