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些旅游市場出現了一種民間傳說的“血絲玉”,售價不菲,而據專家指出,事實上“血絲玉”只是民間傳說,國內尚未見到真品,國家標準里也沒有這個名稱,很多所謂的“血絲玉”都是經過染色的岫玉,只值十多元錢。
福建省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站高級工程師、注冊國家珠寶玉石質量檢驗師鄭鍵介紹說,“血絲玉”是指玉中帶有紅色的血絲,民間傳說是因人在去世之后所佩帶的寶玉吸收人體的精血而成,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出現“血絲玉”科學的解釋應該是,埋在地里的玉鐲之類的寶玉自身吸收了土壤中含鐵的成分,形成帶紅色血絲的外觀。但國內尚未見到真正的“血絲玉”,故其形成原因有待考證。目前旅游市場上的“血絲玉”中的“血絲”都是用紅色的染料染上去的,所謂的血絲玉大多是用岫玉假冒的。
此外,鄭鍵還指出,在我國珠寶玉石市場,消費者?梢姷街T如“南非鉆石”、“奧地利水晶”、“大溪地珍珠”等“珍品”,而這樣的標稱在事實上并無依據,其名稱也不符合國家規范標準,帶有很大的欺詐成分。
鄭鍵指出,以產地標稱珠寶玉石的現象在國內珠寶玉石市場十分普遍,這里面存在很大的誘騙成分,事實上,絕大部分珠寶玉石是很難鑒定出其產地的。按照今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6552-2003珠寶玉石名稱》(2003年11月1日起實施)有關規定,天然寶石的定名規則是直接使用天然寶石基本名稱或其礦物名稱,產地不參與定名。因此市場上標稱“南非鉆石”、“奧地利水晶”等都是非法的。但一些產地由于盛產某種珠寶玉石而聞名,在消費者心中有較大號召力,一些廠家和商家便以此為賣點推銷產品。
鄭鍵說,在珠寶玉石市場,還存在一種標稱誤導現象,即組合命名。如“石榴紅寶石”,事實上就是石榴石,而“石榴石”與“紅寶石”是兩個概念的產品,等級和市場價均有很大差距。
專家提醒消費者在購買珠寶玉石時應注意以下幾點:切勿讓導游或新結識的朋友決定去何處購買,他們可能為傭金而建議游客在某店鋪購物;不妨多走幾家店鋪,比較一下類似貨品的價格;切記向店鋪索取票據,并仔細核對;消費者應以自己喜歡與否為購買取向,不要以買來作投資或轉售為目的,珠寶玉石可能有保值潛力,但并不保證一定能賺取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