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收藏中,鼻煙壺是一種人見人愛的收藏品,它精巧玲瓏,工純藝精,形制嬌小,摩挲把玩于掌中,令人趣味無窮,是所謂“盈握乾坤,掌中珍寶”之藏品,故而極受收藏愛好者的青睞。
鼻煙壺是盛放鼻煙的小瓶子,在中國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一般由壺蓋、壺身和銅匙或者銀匙組成。應該說,它既是中國文物界的寵兒, 又是中國藝術花苑中各藝術門類的縮影。 在它身上集中體現了中國的繪畫、書法、雕刻、鑲嵌等工藝。它細巧精致,充滿雅趣。據史書記載,在清代的三百年間,上自皇室貴胄,下至庶民百姓,無不對之寵愛有加。因而鼻煙壺也就成了饋贈親友的最佳禮品,甚至是顯示身份尊貴高低的象征。據《清史稿》記載,清高祖85歲高齡做壽《千叟宴》時,還賜給各國正使鼻煙壺和鼻煙盒。
鼻煙壺確實是中西合璧的瑰寶,自清代初期鼻煙壺和琺瑯彩從西方傳進中國后,它便融入了我們民族的浩瀚文化之中。據傳,清初的康熙皇帝十分喜愛藝術品,當這種小巧玲瓏的吸煙工具從西方傳入宮中后,他欣喜異常,不僅在宮中下旨制作以琺瑯彩為主的鼻煙壺,同時也生產其他如白玉、貴金屬等的鼻煙壺。之后不久,清皇府養心殿造辦處就不惜代價,為皇帝制造出數量極少、專供皇帝個人用的“內廷秘玩”,是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批琺瑯彩鼻煙壺。盡管如此,讓琺瑯彩鼻煙壺大放光彩的卻是雍正、乾隆二代。特別是雍正,他在位僅13年,在這期間的琺瑯彩制作技藝幾乎是空前絕后的,無論在色彩、繪畫,還是在造型風格等方面, 都達到了琺瑯彩鼻煙壺制作工藝的頂峰。曾幾何時,紐約佳士得曾以550萬余元拍出一件清乾隆御制琺瑯彩西洋人物圖鼻煙壺,至今仍為收藏愛好者津津樂道。
鼻煙壺的材質較為廣泛,通常有陶瓷、牙角、玉石、翡翠、瑪瑙、水晶、料器等。其形制一般多為扁圓形,也有雞心狀、隨形狀、單體葫蘆狀和連體葫蘆狀等,不盡相同。而制作工藝卻較繁復,鑲嵌、雕刻、戧金、內畫等無數不有。特別是料器鼻煙壺,往往采用套料工藝。套料分單料和套料兩種,單料較為常見,套料則顯得精致嫵媚。它有內心底子一層,外面再套以其他顏色的玻璃,最多時可達三四層,然后再在其上琢刻各種花紋紋飾。此外還有內畫,內畫鼻煙壺就是以玻璃組水晶料為壺坯,用特制的變形細筆在口小如豆的方寸天地里反手繪飾精妙入微的山水、花鳥、人物,且清晰逼真。此工藝的難度可想而知,故極得慈禧的賞識。有史料記載,清代時,北京的內畫高手如周樂元、葉仲三、馬少宣等都非常有名,特別是馬少宣,他的內畫鼻煙壺正面繪畫,背面為書法(多為歐陽詢《九成宮》體)。他的內畫山水人物,尤以戲劇人物見長,作品曾獲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譽獎。清代的鼻煙壺產地主要集中在北京、廣州、山東的博山以及內蒙古、遼寧、西藏等地。各地制作的鼻煙壺風格和材質又略有不同,比如內蒙古的鼻煙壺以銀質等金屬為主,西藏也以金屬居多,而廣州則以牙角為主,且多精致不凡。
鼻煙壺素以精巧玲瓏著稱于文物收藏界。自從鼻煙壺進入藝術品拍賣市場后,便越來越得到收藏投資者的寵愛。特別是近年來名聞世界的佳士得和蘇富比兩大拍賣行,紛紛組織專場拍賣會,從而把鼻煙壺推向了一個全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