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金銀器的紋飾總的說來,以清素典雅為特色。雖沒有唐代紋飾那樣細膩華美,然而其洗煉精純亦非唐所及。素面者,講究造型,光澤悅目;紋飾者則以花鳥為大宗,并使豐富多采的裝飾紋樣,與變化多姿的器物造型巧妙結合,達到合諧統一。比之唐代,宋代紋飾的題材來源于社會生活,其表現內容更為廣闊,亦更為世俗化,具有很強的寫實性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從宋代金銀器的制作工藝看,自秦以來流行的掐絲鑲嵌、焊綴金珠的技法幾乎無見。而較多運用錘鍱、鏨刻、鏤雕、鑄造、焊接等技法。具有厚重藝術效果的夾層技法,為宋代以前金銀器制作中所未見。鏤雕工藝在唐代基礎上進一步精進。最有特色的是,宋代金銀器采用了立雕裝飾和浮雕型凸花工藝。
宋代金銀器在其本身的縱向發展中,還出現了大量橫向結合的作品。金銀與漆、木等其它材料合壁,金銀用于服飾、書畫等。
兩宋時期的遼、西夏、金、大理等國的金銀器也有較多發現。大體上看,其作工和形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唐宋金銀器制作的影響,同時又具有濃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從而使這一時期的金銀器展現出異彩紛呈的景象。
元代金銀器在宋代的基礎上,其形制、品種都有進一步的發展,并形成了比較明顯的時代風格。與宋代和明代相比,迄今為止見到的元代金銀器為數不甚多。然而從文獻材料上看,當時的金銀器飾并不稀見。
從總體上看,元代金銀器與宋代相近似。銀器數量多。金銀器品種除日用器皿和飾品外,陳設品增多,如瓶、盒、樽、奩、架等。元代大多數金銀器均刻有銘款,這對研究元代金銀器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從造型紋飾看,元代金銀器仍講究造型,素面者較多,紋飾者大多比較洗練,或只于局部點綴裝飾。然而,元代某些金銀器亦表現出一種紋飾華麗繁復的趨向。這種趨向對明以后金銀器風格的轉變,顯然有著重要的影響。
明清金銀器:華麗繁縟
明清兩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后期,文化發展的總勢趨于保守。其金銀器制作一改唐宋以來或豐滿富麗、生機勃勃;或清秀典雅,意趣恬淡風格,而越來越趨于華麗、濃艷,宮廷氣息愈來愈濃厚。如果你從中國金銀器的歷史長廊中瀏覽而過,那么當你信步走到這里時,便會產生一種截然不同的感覺。那器形的雍容華貴,寶石鑲嵌的色彩斑斕,特別是那滿目皆是的龍鳳圖案,象征著不可企及的高貴與權勢。這一切都和明清兩代整個宮廷裝飾藝術的總體風格相和諧一致,但是卻和貼進世俗生活的宋元金銀器迥然有別。然而,明清兩代的金銀器,其發展軌跡可謂明晰可見,但其分野之界亦是如此鮮明。大體上說,明代金銀器仍未脫盡生動古樸,而清代金銀器卻極為工整華麗。在工藝技巧上,清代金銀器那種細膩精工,也是明代所不可及的。
在明代金銀器的紋飾中,龍鳳形象或圖案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這一變化到了清代,更加推向極致。與宋元相比,明代金銀器中素面者少見,大多紋飾結構趨向繁密,花紋組織通常布滿器物周身,除細線鏨刻外,亦有不少浮雕型裝飾,對以后清代的金銀器有著不可忽略的影響。
清代金銀器保留下來的極多,大部分為傳世品。從風格上看,清代金銀器既有傳統風格的繼承,也有其它藝術、宗教及外來文化的影響。正是在這種繼承吸收古今中外多重文化營養因素的基礎上,清代金銀器工藝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從而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洋洋大觀和多姿多彩。
清代金銀器的器型和紋飾也變化很大,已全無古樸之意,同時反映了宮廷金銀藝術品所特有的一味追求富麗華貴的傾向。其造型隨著器物功能的多樣化而更加絢麗多彩,紋飾則以繁密瑰麗為特征。或格調高雅,或富麗堂皇,再加上加工精致的各色寶石的點綴搭配,整個器物更是色彩繽紛、金碧輝煌。清代金銀器的加工特點,可以用精、細二字概括。在器物的造型、紋飾、色彩調配上,均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