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越來越多的世界級奢侈品牌進入中國,當中國的新富階層甚至白領都趨之若鶩地追趕奢侈品,當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費地區的時候,人們尷尬地發現,在這些繁雜的奢侈品中,難以找到中國本土奢侈品的身影。
尋找中國本土奢侈品
據中國品牌策略協會稱,中國有1.75億消費者有能力購買各種品牌的奢侈品,占總人口的13.5%。其中有1000萬~1300萬人是活躍的奢侈品購買者,選購的產品主要包括手表、皮包、化妝品、時裝和珠寶等個人飾品。
然而,在這些奢侈品中,人們很難發現中國本土奢侈品的身影。中國的富人階層對西方的奢侈品品牌趨之若鶩,并不是因為“崇洋媚外”,而是因為“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奢侈品牌”讓他們去消費。Sally是國內一家著名女性時尚雜志的編輯,28歲的她在談到消費本土奢侈品時,認為自己其實也非常喜歡中國的那些有著厚重歷史感的服裝,比如旗袍、云錦服裝等,但問題在于這些服裝沒有形成品牌化,可選擇的余地不大。“結婚的時候我也許會去定制一套云錦服裝。”
事實上,中國并不缺少本土奢侈產品。“例如比茅臺和五糧液還貴的水井坊,做一套西裝上萬塊的永正裁縫,還有一些高檔的紅木家具等等。”零點集團董事長袁岳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產品有足夠好的質量卻缺少響亮的品牌才是中國奢侈品行業致命的缺陷。“價格高并不意味著就是奢侈品。”袁岳說。而中國歷史上有不少與皇家相關的產品,即那些所謂的貢品,這些都很有可能成為中國未來奢侈品品牌的符號。
比如,南京云錦是中國元、明、清三代皇家、商賈、高官專用的最高貴織錦面料。今天,這些動輒上萬元的云錦服裝,也已經開始叫板國際頂級品牌“阿瑪尼”、“范思哲”等。
“目前南京從事云錦制造的熟練工人不足200人,織造、染色、配色、切金線、搓絨等工藝,都要師傅帶徒弟慢慢學,學會至少要5年時間。獨特的品質和工藝以及高檔的定位,將是我們未來進入頂級品牌的保證。”南京云錦研究所副所長張玉英對本刊說。
安永的報告分析說,未來的5~10年,中國的本土奢侈品品牌將在文革后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人中成長并流行起來。同時,中國品牌也將走上國際舞臺。
事實也正是如此。在歐洲百貨公司里,人們已經可以看到Shanghai Tang(上海灘)、Vivienne Tam(一個誕生于香港的中國時裝品牌)和Chiatzy Chen(夏姿,誕生于臺灣的中國時裝品牌)等中國頂級時裝品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