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設計師和服裝設計師一樣,是一個越來越受人關注的職業。珠寶設計師作為產品與消費者溝通的橋梁,一方面,他們通過產品幫消費者找到心理訴求的出口;另一方面,他們也承擔著產品市場接受程度的責任。
盡管我國珠寶設計的“年齡”并不大,但作為這個領域的資深專家,珠寶設計師們的努力和樂觀讓我們也對中國珠寶設計的未來充滿著希望,并且篤信這一點。
在中國地質大學珠寶學院任進副院長家的客廳墻上,掛著幾幅由他設計的鉆飾的照片。照片上強烈的明暗對比和突出的效果,將鉆石的璀璨表現得淋漓盡致,更顯奪目。這似乎也代表著主人對鉆石的某種偏愛。
“好玩兒”兩個字經常被任進掛在嘴邊。那些常被他稱為“石頭”的家伙,他覺得像玩意一樣可以把玩,哪怕是價值連城的鉆石,而珠寶設計更像是游戲。他很享受這個游戲的樂趣,并有著一套自己的玩兒法和理論。
獨特的鉆石消費體系
在任進看來,目前國內很多方面都處在學習國外的階段,珠寶領域也不例外。鉆石在國外比較流行,這個學習的過程使人們對鉆石理解的西化程度逐漸加深,這被他調侃為“文化侵略”,不可避免也必不可少。
任進按鉆石大小給出了關于一個鉆石消費變化的答案。
首先是以群鑲小鉆為核心的純時尚性的跟進——利用鉆石的數量和光彩、群鑲小鉆的方式,造成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造型和效果。群鑲鉆飾不僅作為目前一種非常普遍的手法,而且將會越來越強烈地成為未來設計方向。
其次,是普遍為大眾消費所關注的結婚鉆戒,以一克拉為頂,幾十分的鉆石為主。婚戒款式比較單一,對稱、簡潔。他解釋,婚戒更重視鉆石的大小和價值體系。一般大眾的結婚消費相對固定,不會因為更好看而超出預算。這個時候,鉆石消費以“買概念”為主,它代表著愛情的恒久。
在1克拉以上的“大鉆”體系里,裸石占更大比重,以收藏、投資為主要方向。“因為大鉆石的稀缺性,很多人干脆就收藏‘石頭’”,任進更為直白地解釋,“一塊可以隨身攜帶的‘石頭’,卻能容1000萬元的資金。”
“在典當行里,鉆石的變現能力僅次于黃金”,他又進一步形象地解釋了鉆石所占據的獨特位置。
“玉無價”,在中國文化中,吉祥是對翡翠的理解,翡翠有一定的升值空間。任進感慨地為記者舉例,“一塊石頭10萬塊錢拿出來,喀拉一打開,變1000萬了”——這種無窮的“榜樣力量”,讓很多人一窩蜂地投資翡翠,等著它們暴漲的那一天。與之相比,鉆石則更具有透明度。
由于鉆石為全世界公認,目前國際上有相對穩定的價格體系,每年鉆石價值呈現增長而非暴漲的局面。與發展最早而價格比較實、具有保值性的黃金類似,鉆石也具有相對穩定的保值性和變現能力,甚至在歐洲一些國家,鉆石已作為國家抵押物,像黃金儲備一樣,稱為“鉆石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