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閃耀著傳奇魅力的皇室珠寶無疑是歷朝歷代財富與藝術的累積,在熱烈的拍賣會現場有些皇室珠寶往往會拍出令人大跌眼鏡的天價,究其原因,游移在起拍價和最終的成交價之間的魅力,正是它們不可預估的社會價值、人文價值以及藝術價值的總和。
發生在1987年日內瓦湖畔的這場蘇富比溫莎公爵夫人珠寶拍賣會,應該是蘇富比拍賣史上最具傳奇意義、最震撼人心的一場拍賣。據說,當時拍賣現場氣氛異常熱烈而緊張,通過衛星傳送過來的紐約競投表格與現場名流們的競投交相呼應,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電話競投此起彼伏,相互較勁喊價不絕于耳,有的拍賣品竟然被競拍達10次、50次甚至100次之多。那枚聞名于世的卡地亞豹形胸針被卡地亞以154萬瑞士法郎購回;那條由梵克雅寶設計的鉆石和紅寶石的項鏈,拍出了高達390萬瑞士法郎,幾乎是起拍價的3倍;一枚碩大無比的祖母綠戒指,以315萬瑞士法郎的價格成交……
這場曠世的皇室珠寶拍賣會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最終拍賣結果竟然高于總估價的5倍以上。究竟皇室珠寶為何有如此高的含金量,與其特有的獨一無二的“硬價值”和“軟價值”息息相關。
皇室珠寶的“硬價值”
皇室珠寶最吸引人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硬價值”。無論是一件還是整套的收藏,皇室珠寶都給我們描繪了那個年代獨有的瑰麗生活,是財富、歷史文化、精湛設計和頂級工藝的結合典范,其“硬價值”非任何一種藝術品可以比擬。皇室貴族的女眷們過著奢華的生活,她們互相攀比,一擲千金地為自己購置珠寶,填滿自己的首飾盒,讓自己在各種社交活動中艷壓群芳。她們有自己的寶石商,挖空心思地為她們搜羅奇世珍寶,她們有自己的御用工匠,不計成本地為她們實現一個個不可思議的圖案、造型。用整個團隊幾個月乃至幾年的時間來制作一件高級珠寶,這在現今幾乎是我們不可想象的事情。在從不向外人開放的神秘的卡地亞高級珠寶工作坊里,工匠在制作經典珠寶腕表的圖案時,兩頭生猛的小豹子和表盤、表身上鋪滿1531顆圓形鉆石,176顆藍寶石,還有4顆梨型切割的祖母綠做豹眼,所有這些工序要花掉幾個月的時間!而一個工匠,從學徒到親自動手鑲嵌,要經過十年的學習和磨練!由此可見,皇室珠寶的天文價格,不是空穴來風,絕對物有所值。香港蘇富比珠寶部副主管朱燕儀女士告訴我們,皇室珠寶、頂級珠寶的價格非常抗跌,即使是面對金融風暴,華麗的珠寶依然在高價位成交,因為市場認定它們值這個價錢。
皇室珠寶的數量本來就稀少,很多珍品因為年代久遠已經杳無下落,另外一些只有在博物館中可以發現。能夠在市場上見到的,便是鳳毛麟角。寶石本身就珍貴,不可復制,而很多工藝也早已失傳。在觀察舊時皇室珠寶時發現,過去的工匠有一種被叫做“correct eye”的技巧,而這些技能和拋光的感覺都已經失傳。“物以稀為貴”,這是恒久不變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