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奢侈品牌的發展源自歷史、文化和階層,再回頭反觀中國的奢侈品,我們就可以以歷史辯證法的態度去進行分析,為什么中國難有奢侈品牌?
國內奢侈品牌少有自己的產業鏈,OEM是常見形式,原創設計團隊更是寥寥無幾。
中國目前仍然少有奢侈品牌,富豪選擇的大多是國外品牌,西方國家特別是歐洲國家何以擁有那么多影響世界的奢侈品牌呢?
需求是奢侈品牌的發展土壤,而文化的延續性和交融性為持續性的需求提供了可能。奢侈品牌得以在歐洲國家產生和發展,得益于中產階級的不斷壯大,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文化的延續性,即一種奢侈文化得以不斷傳承,并沒有因為革命和改朝換代而消亡。所以,奢侈品牌都是傳承了百年以上的家族企業,那是因為革命和斗爭并沒有在太大程度上影響他們的經營,或者說,并沒有完全動搖到奢侈產業的根基。
要知曉中國為什么沒有奢侈品牌,就必須從宏觀角度分析,分析歷史和社會環境,分析奢侈品牌可能發展和壯大的原因。僅停留在研究個別奢侈品牌的發展上是沒有答案的,品牌是微觀的存在,從某種程度上講,歷史的進程決定了社會的形態,而社會的形態決定了階層,階層的穩定性決定了奢侈品牌的百年存在,了解歐洲奢侈品牌為何存在的歷史,也就明白了那么多歐洲的奢侈品牌能夠百年傳承的原因。
歐洲的歷史并沒有因為革命而割裂,階層也沒有因為戰爭而融合,看看歐洲仍然有那么多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就會明白,他們曾經是也仍然是奢侈品牌的消費者和引領者。英國、挪威、瑞典、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列支敦士登,皇室、王室是這些國家的精神象征,皇室的領導者就是國家的精神領袖,如果大眾的精神都被領導了,又何況是消費的形態和價值觀的趨向?
皇室歷來就是奢侈品的消費者,奢侈品牌的歷史,伴隨著皇室貴族的興衰,歷來與皇室貴族有密切的關系。卡地亞、蒂凡尼、伯爵、寶格麗都是專為皇家定制的珠寶品牌,創立于1847年法國巴黎的卡地亞,于1904年被委任為英國王室的皇家珠寶供應商,拿破侖三世、愛德華七世包括西班牙、葡萄牙、羅馬尼亞、埃及、摩洛哥王子及阿爾巴尼亞的皇室亦委任卡地亞為皇家首飾商。卡地亞被世人譽為“皇帝的珠寶商,珠寶商的皇帝”。
奢侈品牌的發展源自歷史、文化和階層,再回頭反觀中國的奢侈品,我們就可以以歷史辯證法的態度去進行分析,為什么中國難有奢侈品牌?
奢侈品消費的歷史斷了
中國一樣有皇家,有為皇家服務的奢侈品大師,可惜,中國歷史的奢侈品傳統概念停留在“藝術品”和“工藝品”層面,是“皇家獨享”特權,難以大量復制,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創造性,如字畫、陶瓷、玉器,不能夠復制的,自然就不能夠稱得上是“品牌”。
中國的近代革命,徹底讓皇家、王室、貴族從幾千年的歷史舞臺中退出了,皇家的地位不僅沒有了,連精神的領袖地位也被剝奪了,中國奢侈品的消費需求——龐大的皇親國戚和貴族。徹底地消失了,從這個層次來說,中國奢侈品消費,是一個斷代的歷史。
沒有需求,奢侈品牌自然難以為繼,就別說發展的歷史了。
另外,即使在相等于西方中世紀的時代,中國皇家的奢侈品與普通官員貴族的奢侈品,仍然具有本質的區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官員都只是皇帝的附庸,是不允許獨自擁有與皇家一樣的物件的,“是要被殺頭的”,而西方奢侈品并非僅僅由一個皇帝階層獨享,龐大貴族階層仍然有權利去享用。況且,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家、商人等等階層也為奢侈品牌的發展提供了支持后盾。
宋瓷窯場五大名窯:汝、官、鈞、哥、定,能夠批量生產瓷器,且檔次及工藝較高,供應的也是皇親貴族的市場,似乎有成為奢侈品牌的潛質,可如今都成為了古董。中國歷史革命的徹底性,讓奢侈品牌也成為了斷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