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料作偽
料器冒充白玉
人造皮色
近日,多位剛步入收藏圈的讀者向本報記者提出,希望幫助尋找相關專家,對他們近期購買的白玉進行鑒定,以辨別優劣。記者請濟南市工商聯常委、山東省寶玉石協會常務理事鄭偉先生對部分玉器進行了鑒定,并對幾種常見的白玉作偽現象進行了講解,提醒藏家避免上當受騙。
人造籽料作偽
“像這塊就是人造籽料做的,不是天然的。”鄭偉指著一塊玉石說。在記者看來,這塊玉晶瑩剔透,怎么會是假的?鄭偉介紹,天然籽玉表皮在河流中經水沖、砂磨,既潤澤又到處充滿像皮膚毛孔一樣的細小砂眼,形成的是凹凸不平的麻皮坑,并且外形弧線非常自然,而人工的假籽玉必然會留下生硬的痕跡,像這塊玉,就有磨制后的痕跡——棱角。這種作假的方法通常是:把山料玉或其他相似玉石甚至大理石等切割打磨成形同籽玉的外形,以次充好。
造假的人工皮色
“這件青海白玉山子雕,皮色是人工做上去的。”鄭偉指著另一塊玉石說。在常人看來,這是一塊帶點棗紅色皮的山子雕,雕工也比較仔細,難道這也是假的?鄭偉說,色皮指籽玉外表帶有黃褐色或其他色澤的一層很薄的皮,系氧化所致。這種次生的色皮都是大自然的天然造化,千姿百態。有的為朵云狀,有的為弧線狀,有的為散點狀等,而且有各種不同的顏色,這種帶皮色的籽料,比不帶皮的籽料價格高出許多。
鄭偉說,一般做假色皮的方法是對玉料高溫燒熱,而后放入深色的顏料等,在化學染劑中浸泡,使其浸入變色。作假的皮色一般給人的感覺是顏色生硬,不活,不自然,由于運用高溫,原材料表面所產生的裂紋中吃進的顏色也不自然,同那些受大自然熏陶和氧化而形成的天然皮色相比完全不一樣。
玻璃也冒充白玉
“這是冒充白玉的料器(玻璃),有強烈的玻璃光澤,屬于材料作偽。”鄭偉指著另外一塊玉器說。他介紹,因為新疆白玉價位高漲,就出現了以獨山玉、岫玉、密玉、晶白玉之類的玉石,甚至將青玉石(阿富汗石)、漢白玉作假,冒充新疆白玉,更有甚者竟以玻璃(業內稱料器)來冒充白玉。他說,與玉石相比,料器透明度高,玉性差,缺乏溫潤縝密感,扣之也聽不到清越之聲;如用放大鏡觀察,會看到小氣泡。同時,料器因是澆注而成的,所以大都沒有雕琢的痕跡,局部刻畫也較為粗糙、呆板,文化內涵不足。料器比玉石輕,硬度也比玉石低;而且料器在燒制時留下的熱浪紋痕跡,玉器沒有。
鄭偉提醒初涉收藏的愛好者:應該多接觸實物,“眼觀”、“手摸”、“耳聽”,不要盲目輕信,多向有長期實踐經驗的行家請教,才能少走彎路,避免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