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內地黃金珠寶玉石銷售總額已超過2500億元,同比增加15%,預計中國將在2020年景為世界上最大的黃金珠寶首飾消費市場。因此有專家稱,中國的黃金珠寶首飾市場正成為繼房市、車市之后的又一個熱門消費市場,并且將取代美日,成為全球最主要的奢侈品消費市場之一。
但是,面對潛力巨大的市場遠景,我國的珠寶首飾行業似乎并沒有做好預備高居不下的投訴率、始終低迷的抽檢合格率、頻繁爆出“質量門”的大品牌,以及難以令人滿足的售后服務,這一切都使消費者放眼看往,滿目的珠寶首飾似在云里霧里;想出手購買,仿佛摸著石頭過河。
從近幾年我國各有關部分對各地市場進行檢查的情況分析,我國珠寶首飾產品主要存在的題目包括,定名錯誤,以假亂真;定名不正確,以次充好;標志不規范,虛高標價;責任難界定,售后難解決等。
以假充真 以次充好
據中國珠寶玉石產品質量檢驗中心有關負責人先容,這一題目通常表現在用一種珠寶玉石冒充另外一種與其外觀相似的、更為高檔的珠寶玉石,或用合成珠寶玉石冒充同類自然珠寶玉石。常見如用合成祖母綠冒充自然祖母綠,合成水晶冒充自然水晶,玻璃冒充自然珠寶玉石,以“水鉆”仿冒紅寶石,以“托帕石”冒充藍寶石,以“馬來玉”冒充翡翠,以普通鉆石冒充“南洋鉆石”等。2010年,香港著名品牌六福公司被爆出錯將“石榴石當翡翠賣”事件。很多消費者都曾經歷過這類遭遇。北京的姚先生在旅行過程中,在當地的珠寶店購買了一只“鉑金鑲嵌祖母綠”戒指,當時,商家宣稱,這只戒指鉑金是18K金,石頭是祖母綠。但是,姚先生將這只戒指送到中國珠寶玉石產品質量檢驗中心檢測,鑒定結果顯示:9K金,合成祖母綠。
目前,珠寶界為了追求至善至美的效果,創新了很多改善自然珠寶缺陷的高超技法,如輻照、酸浸、注膠、熗色等。經過人工處理的珠寶玉石未按國家標準標注“處理”二字或處理方法,即屬于欺詐行為。最常見的是對經過漂白、充填處理的翡翠(俗稱為B貨)或經染色、漂白、充填處理(俗稱為B+C貨)的翡翠未標明處理方式,當作自然A貨翡翠出售,賺取非法利潤。湖南省黃金寶玉石制品質量監視檢驗授權站常務副站長曾少乾先容,一些非正規銷售場所是衍生這類珠寶消費題目的“重災區”,比如旅游景點以及跳蚤市場。
標志不清 虛高標價
這在珠寶市場是比較普遍的現象,不僅使消費者輕易產生混淆,同時也反映出部分珠寶企業對標準理解不夠、產品質量把關不嚴等題目。比如按國家規定,金、銀、鉑等貴金屬首飾制品,都應在其制品上打印數字和字母,同時在商品標簽上用漢字標出規范名稱、成分含量及特殊處理工藝。在處理工藝方面,凡人工制作的珠寶玉石必須在名稱前標明制作方式。
同時,有些珠寶商在開具銷售發票時,故意遺漏一些關鍵詞語,為日后對付消費者維權埋下“伏筆”。如籠統地寫珍珠、翡翠、藍寶石,而不按國際標準寫上規范名稱,也不寫清質量級別。
虛高標價題目也十分嚴重。旅游商店因高額回扣的原因,往往虛高標價,因此常有消費者花費數千元甚至上萬元買到價值僅為幾百元的東西。但是,實在珠寶已是交易全球化的商品,正常情況下各地的價格相差不會太懸殊。四川的劉女士在當地的珠寶商店看中了一個翡翠掛件,標價9000元,經過多番討價還價,最后以400元成交。劉女士最后得出結論:要對商家的標價往掉一個零,再攔腰“砍”一半,有可能還可以降幾十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