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群 我的夢想很簡單
“‘利群烤鴨店’并不完全是用我的名字起的。我叫張立群。而‘利群’指代的,是便利大家,方便群眾的意思。”
本著這樣一個信念,張立群和他的烤鴨店共同走過了16年。43歲才開始創業,不辛苦么?他笑呵呵地說道:“這店就是我的另一個孩子,所以再累也不覺得。”
十年,一切剛剛開始
上世紀80年代初,從陜北插隊回來的張師傅先被分配到工廠當工人,后來又去工地當建筑工人。當時在他心里,工作好壞并不重要,戶口能否遷回北京才是排在首位的。
戶口有了,也成家了,張師傅的好運隨之也來了。
通過老同學的介紹,已經30多歲的他幸運地成了全聚德的一名烤鴨學徒。事實上,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這樣的際遇甚至都連“幸運”兩個字都不足以表達。在那時,這樣份美差,只有大廚的親戚或者專業服務學校出來的學生才有這種機會。每個月光工資就有200多,逢年過節還發衣服發鞋發肉發糧食,任誰都不會舍得放棄。盡管從沒干過和餐飲業沾邊兒的活,張師傅格外珍惜這個機會,臟活兒累活兒、烤鴨子專業的活兒他一樣不落,每天拼命地干啊學啊。帶他的老師傅們覺得他特別不容易,所以經常給他開小灶,傳授制作烤鴨的個中技巧。
一年、兩年,五年、十年,肥溜溜的鴨子坯經張師傅手出爐的時候已經是色澤金黃,酥脆香嫩的北京烤鴨了。前任國家主席楊尚昆、表演藝術家李雙江都是他的忠實顧客。如果按照這樣的軌跡下去,再過五年,張師傅就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全聚德名廚了,可是他骨子里就不是個安分的人。
他要有自己的店。
一個機會,一座四合院,一種味道
1992年,剛好是張師傅在全聚德的第十年,自稱好命的他真的等來了一個機會。全聚德飯莊重新裝修,員工全部待業在家。就這么著,在家閑置了三個月的張師傅在朋友鼓勵,家人反對的情況下,把自家的四合院,240平方米的地方,變成了今天可以和全聚德媲美的利群烤鴨店。
說朋友支持,是因為他的想法好,烤鴨本就是民間廣受歡迎的佳肴,開在四合院里,濃濃的老北京風情一定會吸引更多的客人;家人反對,在于把全部積蓄投資在這么一個沒底的行業里,萬一失敗了這日子可怎么過。可張師傅啥都沒想,一門心思烤他的鴨子。
從最開始的一天只賣出去一只,到后來的幾十只甚至上百只的銷量,張師傅始終堅持的一點就是“烤鴨子不能馬虎,要做到一只是這個味兒,一百只還是這個味兒”。慢慢地,靠口口相傳,利群的名氣越來越大,別說大興、順義這些郊區的居民慕名來吃烤鴨,全世界各地的游客來了北京,都要去這躲在胡同里的小店看看,到底為什么這么出名。這也讓很多來吃飯的中國人大為不解:在利群,怎么藍眼睛永遠比黑眼睛多?
16年了,利群沒有歇業過一天,店內的裝修風格也幾乎沒怎么變過,老味道始終存在,只有桌子椅子每年換一茬——因為來的人太多,尤其是老外,塊兒太沉。去年新換的椅子椅背還特意刻上了“利群”兩個字。張師傅依舊每天一大清早就直奔新發地菜市場,采購當天需用的瓜果蔬菜。不同的是,現在他自個兒開著一輛富麗卡小車。
坐在雨后的四合院里,聽張師傅講故事,從解放前說到“文化大革命”,從上山下鄉說到改革開放,從國家元首說到平民百姓。他說,照片是見證。見證著利群,見證著北京,也見證著這些年來的酸甜苦辣?粗鴶[在走廊和各屋里大大小小的照片,再看看張師傅,忽然間發現,記錄著這個小院兒16年風風雨雨的并不是與這些各國領導人或者著名藝術家的珍貴合影,而是張師傅頭上那由黑變得花白的頭發。即便他說當年有了這個店,太幸運。但我們也知道,夢想變為現實之后的這一段路,他走得并不容易。
后記
張師傅當年在陜北插隊的那個村,現在已經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烤鴨村,原因是從這個村里走出來的人,都在張師傅的店里幫過忙,哥哥帶弟弟,叔叔帶侄子。“現在他們都成了能靠自己的手藝養活自己的人。”說到這里,張師傅的臉上透著驕傲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