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珠寶首飾行業的銷售額從2005年的1,400 億元增長到2010 年的2,410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1.51%。作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市場,中國消費者對鉆石珠寶的審美心理和價值體系,成為全球奢侈品行業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
恒信鉆石創始人李厚霖對此表示: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錯綜復雜,其“價值體系”又常常十分抽象,中國消費者對鉆石珠寶品牌和產品的選擇,歸根到底是消費者自身價值觀“物化”在產品上的表現形式。
分析中國消費者的珠寶審美和價值體系,李厚霖把它分為三個指標,即“個性化價值”、“傳統價值”、“節制型價值”。其中,“傳統價值”指標是指能夠得到廣泛認同的價值元素,比如,寄托著長壽安康的老人祝壽珠寶,凝聚著富貴吉祥的孩子出生滿月珠寶等等;“個性化”指標是指較為激進的價值元素,比如,新潮、酷、個人定制等等;“節制型價值”是指較為保守和自我約束的價值元素,如簡約的設計、追求自然的風尚,以及對成本的考慮。
經過三十年中國本土的珠寶市場統計,李厚霖大致勾勒出一副“中國消費者審美需求的演變路線圖”:大眾的珠寶審美經歷了“三步走”,即從“成本第一”,變為“個性化需求第一”,再變為“品牌感性消費第一”。
上個世紀80—90年代,中國的消費者最講究穿金戴銀,優先重視的是珠寶的材質物料,量力而行進行消費,這時,珠寶的設計要素退居次要位置。此時,國內市場的珠寶鉆石產品,基本上循規蹈矩,千篇一律。
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消費者開始優先關注珠寶所體現的“個性化需求”,比如個人價值觀的承載,個人效率的呈現,他們對價格不敏感,熱衷于各種消費。這樣,中國珠寶審美和價值體系邁出了“第二步”,此時,盡管受到居民收入水平的制約,但對中國消費者而言,真正能夠起到促進消費作用的元素,已經迅速集中到“個性化價值”指標,而傳統價值指標的價值元素,難以吸引中國消費者為此支付更高的溢價。
奧運會結束后,中國奢侈品消費者心理加速轉型,其審美和價值體系又在悄然生變,對珠寶價格的敏感度有所提高,激情消費有所冷卻,但值得注意的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傾向于“感性消費”,對品牌的信任度和依賴度在大幅度提升,格外關注珠寶產品的美譽度。
李厚霖總結:從個性化需求,到品牌感性消費,這種近在眼前的變化,源于市場整體呈現大眾化的趨勢,隨著品牌價值競爭,以及價格競爭的激烈,消費價值觀已經成為中國消費者購買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