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四:奧運收藏——得到的越多越考慮社會責任
1996年,馬未都成立了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從買家變身“館長”,馬未都說就是為了炫耀。“如果有能力,文化都可以炫耀。”但是,炫耀只是初衷,馬未都的夢想其實是建立一所收藏界的“希望小學”。那時的他,已不僅僅將收藏當作是一種愛好。
2006年,觀復的一名理事拍賣個人收藏的190幅油畫,包括陳丹青的經典作品《情人》、陳逸飛《農舍》、羅中立《陽光下的女孩》、吳冠中《溪畔金秋》、楊飛云《女孩的肖像》以及劉小東的早期作品《海潮》等,所得收入全部用于博物館的未來建設。那時的馬未都,很害怕自己死去之后,博物館也死了。他希望博物館能夠永續(xù)。
而在這個特別的2008,馬未都為收藏下了一個新概念。“過去是‘物以稀為貴’,現在要‘物以知為貴’,收藏奧運紀念品要知道它的來歷。姚明睡過的床單,易建聯(lián)用過的浴巾,不算收藏品,頂多是粉絲的一個狂熱的舉動,在收藏文化中并不重要,應該是某些具有‘社會價值’的物品才能構成收藏的要素,比如如果有心人把當天國家級和各地刊登了劉翔退賽的報紙全部收集起來,多年后肯定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這個人,上半輩子上過山、下過鄉(xiāng)、做過瓦工,后來寫小說變成文學青年、當編輯、又做編劇,直到最后成為學者。對中國文化天生的喜愛與深刻的研究,賦予了馬未都睿智、儒雅的氣質,以及濃厚的社會責任感。他不止一次表達自己對于藝術的思考:“文物是人類文明的坐標,對文物的認知程度和對文化的重視程度標志著一個民族發(fā)展的水平。”而這種高度與眼光,也成就了他的收藏。
至于將來,馬未都說,他最后不會把自己的藏品留給子孫,而是獻給國家,“這些古董會變成一種力量,會改變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現狀。”
拍賣禮儀
1.首先參閱發(fā)布在新聞媒體上的拍賣公司的拍賣公告,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標的。
2.及時在拍賣公告規(guī)定的日期內實地看樣,詳細了解該標的的一切情況,如質量狀況、新舊程度、使用年限,以便于測算競買成本,確定合適的競拍心理價位。
3.按照拍賣公告宣布的日期、地點,提前進入拍賣現場,辦理競買登記手續(xù)應向拍賣公司提交個人身份證明。
4.交納參加競拍保證金,領取競拍號牌。
5.拍賣會開始后,競買人應集中精力,把握機會,參加競買,應價、加價時保持頭腦清晰,牢記自己的心理價位,舉牌果斷。
6.一旦競買成功,當場與拍賣公司簽署成交確認書,確立自己的買受人資格。
7.按照拍賣會規(guī)定的期限,交清拍賣成交價款及傭金。
8.買受人憑已結算完畢的拍賣成交確認書,向拍賣公司提取成交標的。
9.涉及權證、牌照過戶的標的,在提取后,按拍賣會上約定的責任、義務,辦理過戶手續(xù)。